5月30日下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吴晓东老师以“作为人文主义者的钱钟书”为主题,为公司师生开展学术讲座。此次讲座由周保欣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周保欣教授谈到吴晓东教授资深的学术经验,表示同学们将在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上有重要启发。讲座围绕钱钟书何以成为人文主义者、《围城》中的“比喻修辞学”、作为隐喻的战争话语、战时“中国人文主义者”的面影几个问题展开,以钱钟书代表作《围城》为核心,探讨钱钟书的人文主义性。
吴晓东教授首先介绍了人文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在人类精神史上的重要性,接着从《围城》进一步讨论钱钟书人文主义的特殊性在于“将人还原为动物”,指出其为战时中国的人文主义贡献了新的认识。随后吴晓东教授梳理了人文主义、真理、修辞之间的特殊关系,并结合作家生活、评论家评论展示了一个有趣、痴气旺盛的钱钟书,探讨其热衷修辞的原因。
从修辞学切入,吴晓东教授借助丰富的文本实例,通过隐喻、曲喻等修辞手法,详细分析了《围城》中富于学术性、作家个性的比喻修辞。随后,他结合中国战时背景,细致解读了《围城》中作为隐喻的战争话语,认为这是钱钟书特殊文学想象力的表现。吴晓东教授指出,《围城》以战争作为内在视景展开战争书写,是人类危机时刻钱钟书式的特有言说方式。
“修辞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性的技巧,而且对于人文主义知识具有本体性的意义,关涉到人类获得和理解‘人类历史的真理’”,吴晓东教授总结到。提问环节,针对“郭沫若等左翼作家的创作是否可以视为另一种人文主义?”“和平年代我们如何把握《围城》中的战争隐喻?”等提问,吴晓东教授进行了耐心、详细的解答。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