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 仅供形势教育和教学教研参阅 , 请勿转载翻印 )

2009 年 02 月 13 日 第 1 期 ( 总第 18 期 ) 时事报告杂志社印

教学重点专题教师参阅资料之一: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学要点》,配合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公司产品的开展,从本学期开始,时事报告杂志社将依据《教学要点》每学期确立重点专题六个左右。除了在《时事报告老员工版》上刊登专题讲座之外,另外给教师提供 2 万字左右的教学参考资料。本学期将陆续下发的教学资料有:“国际形势:特点与看点”、“2009 年我国经济形势及措施”、“奥巴马执政后的中美关系”、“西藏的历史与未来”、“关注新形势下老员工就业”、“当前台海局势”等,敬请关注并欢迎提出使用意见。

国际形势:特点与看点

- -

国际形势:特点与看点

刚刚过去的 2008 年,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变化最剧烈,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一年。这一年有三件大事值得关注: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二是俄格武装冲突震惊世界;三是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这三件大事成为牵动国际关系发展和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动力,在此三件大事牵动下,美国内政外交、大国力量对比、国际体系调整步伐、世界经济的运行周期、国际安全形势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的特点。

美国软硬实力继续受损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面对的首要挑战之一,是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危机已经使人们对美国未来的实力产生怀疑。《远东经济评论》的一篇文章宣称,“华尔街的崩溃预示着一个全球性的结构变化:美国的实力开始衰落”。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认为危机是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终结的标志;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则断言,北京现在比纽约更为重要。虽然现在断定美国将因金融危机失去世界领导地位还言之过早,放眼世界,美国仍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高科技、军工等领域仍令其他国家难以企及,但美国的实力下降,难以独立号令世界却已是不争之实。

从硬实力上来说,美国的次贷危机不断发酵,已经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五大投行中三家倒闭,两家转型,几乎是全军覆没。曾经被美国誉为经济发动机的金融创新被宣判“死刑”。金融危机开始不断蔓延到美国传统制造业,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濒临破产。2008 年第三季度通用汽车在美国市场销量同比下降21%,10 月份更是下降 45%。头戴销售量下降和信贷紧缩两道“金箍”,三大巨头量入为出,日子难过。2008 年底,“三巨头”老总两度“屈尊”,开着平时打死也不会坐的节能电汽两用车,长途跋涉近 850 公里,前往华盛顿国会山讨要“救济款”,希望能从政府 7000 亿救市计划中“分得一杯羹”,以解燃眉之急。殊不料,国会山议员们不但不答应给钱,反而把金融危机的烦恼一股脑儿倾泄在他们头上,“你们一旦拿了钱,接着就会继续过去 25 年来愚蠢的经营方式”!汽车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象征和荣耀,被誉为“美国汽车神话”,平日养尊处优的“三巨头”老总,何时受过这等窝囊气?然而,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美国汽车业,“三巨头”也只能忍气吞声,直面“千夫指”。

2008 年 12 月 19 日,美国总统布什公布了最新的汽车业救助方案,根据方案,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将获得总共 174 亿美元的政府资助,两家公司则需按照一项拯救方案进行重组。美国不惜血本,斥巨资拯救汽车业,但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好转,美国此举能否奏效,目前尚不得而知。分析人士认为,汽车业很可能会成为受金融危机冲击倒下的美国传统制造业的第一个多米诺骨牌。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也开始出现连续两个月的负增长,经济步入衰退通道,失业率不断攀升。据美国政府最新统计数据,2008 年 12 月失业率为 7.2%,创 16 年来新高,超出先前7%的预期。美国不仅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在外交上还面临如何结束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挑战。小布什时期发动的这两场战争至今没有结束,阿富汗安全局势继续恶化,塔利班有卷土重来之势,而“基地”组织也开始跃跃欲试。以色列出兵加沙以来,长期销声匿迹的恐怖大亨本 ·拉丹再次发表录音讲话,号召向西方利益发动圣战。伊拉克局势更加敏感,随着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多国部队驻军伊拉克的最后期限在 2008 年底到期,多国纷纷撤出了在伊拉克的驻军,现在只有美国、英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仍在那里驻军。对美国奥巴马政府而言将面临着如何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体面抽身的艰巨任务。

除了硬实力受到挑战,美国的软实力在小布什时期的穷兵黩武政策下也“很受伤”,大不如前。不断曝光的关塔那摩虐待囚犯事件使山姆大叔“民主自由形象”大打折扣,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更是让其引以为豪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风光扫地。美国曾竭力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理念和“华盛顿共识”遭到各国普遍质疑。不仅美国自身在修整新自由主义理念,而且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开始怀疑“华盛顿共识”的合理性。甚至美国所谓的西式民主制度也在一些国家遭到质疑。

美式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一贯以“低税收、少调控、小政府”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倡导,使自由资本主义被认为是走向繁荣和开放的国际秩序的门票。但现在,这种美国出口产品遭到质疑,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风光不再。英国伦敦销量最大的晚报《标准晚报》评论说,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应当责怪的就是美国政府。文章说,欧美金融界对“信用”二字一向谨慎对待,绝不愿过高夸大资产的价值,但美国从克林顿时代起不断向世界输出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涨期,一切资产都将急速升值,由于有美国政府的担保,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不计后果的发展阶段,还引得英国、意大利等国跟风效仿。

2008 年 10 月 10 日,俄罗斯总理普京表示,“人们对美国作为自由世界和自由经济领袖的信任,以及对华尔街作为自由经济中心的信任已经被彻底打破”。10 月 15 日,在布什政府宣布动用 7000 亿美元救市计划中的 2500 亿美元直接购买部分金融机构股份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称呼美国总统布什为“同志”,称美国政府注资收购私营金融机构股份表明,布什已经成为左派。

面对这场规模浩大的金融风暴,美国国内学者也在反思。美国《新闻周刊》发表著名学者、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国际关系高级研究院经理弗朗西斯 · 福山的文章称,随着这次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华尔街投资银行成为了历史,一天之内就有超过 1 万亿美元“蒸发”,许多著名公司被迫破产,美国政府推出 7000 亿美元救市计划,这都标志着美式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已经走入死胡同,全球化即美国化的道路,再也走不通了。

2008 年 12 月 14 日,还有 37 天就要离任的布什总统突访伊拉克,进行自己卸任前的“告别之旅”。下午,在新闻发布会上,正当布什总统大讲自伊拉克战争 5 年来伊拉克已变得“更为民主和自由”之际,台下一名伊拉克记者突然跳起,脱下自己的两只鞋,“近距离向布什发射鞋弹”,并大声叫骂“这是送别的礼物”。这段视频通过互联网迅速传遍全球,被世界舆论引为笑谈,人们一边调侃小布什“身手不凡”,一边细数他在任八年干下的“糗事”。而在整个伊斯兰和阿拉伯世界,扔鞋记者扎伊迪被奉迪的英雄举动。而最近爆发的以色列大规模进攻加沙地带更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反美游行示威,美国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大打折扣。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2008 年底对包括美国在内的 16 个国家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包括美国传统盟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普遍

对美国持有负面看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了经济危机,令美国实力受到削弱,美国形象受到损伤,不过,不少专家同时指出,一个霸权的衰落不是在一夜间完成的,美国仍将是“世界董事长”,只不过他不能像以前那样发号施令、为所欲为了。

国际体系酝酿深刻调整

2008 年是国际体系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一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国际体系主要由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主要包括国际规则和机制)等两大要素构成,这两大要素在 2008 年都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国际格局主要的就是大国格局,表现为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2008 年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一定的位移。

首先是上面所说的美国软硬实力受到削弱,以至于很多人都开始讨论此次金融危机是否将成为终结美国独霸世界的开始?有关美国还能不能从金融危机中复苏过来、世界是否进入了后美国时代等各种观点不断浮现。不管金融危机何时会见底,也不管美国何时会走出危机以及危机对美国会造成多大的冲击,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是巨大的,其实力大为削弱是客观现实。 2009 年 1 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 · 克鲁格曼在接受日本《读卖新闻》采访时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彻底粉碎了人们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信仰,世界经济中已经不存在霸权国家了。虽然以美国为主导的时代并未彻底终结,但美国的信誉和权威已经大不如前。一直以来美国总是对别国的经济政策指手画脚,但现在再想这么干怕是不行了,未来“不再需要美国告诫他国应当怎么做”。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在每四年发布一次的全球趋势报告《2025 全球趋势——变革的世界》中详细阐述了奥巴马准备于 2009 年 1 月份入驻白宫后的情况。报告警告,他继任后的美国不再享受单边霸权,因为美国权力在一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里开始式微。

其次,欧盟的日子也不好过,欧盟一体化宪章夭折,一体化进程困难重重。受金融危机冲击,英法意等主要成员国的经济也纷纷陷入衰退。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经济预测报告,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使欧洲经济陷入衰退。面对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项指标的全面疲软,欧洲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且存在继续恶化的风险。报告显示,2009 年全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速将骤降至 0.2% 和 0.1%,较 2008 年春季的预测值分别下调了 1.6 和 1.5 个百分点,欧盟经济几乎陷于停滞。在欧盟大国中,作为金融危机“重灾区”的英国 2009 年将出现 1%的负增长,西班牙将下滑 0.2%,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将出现零增长。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盟和欧元区经济有望在 2010 年回升,增速将分别为 1.1%和 0.9%,但仍低于正常水平。此外,由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危机正在欧洲蔓延,2008 年底以来爆发游行的欧洲国家有 :2008 年 12 月希腊爆发骚乱 ,希腊 15-29 岁年龄段公民的失业率高达 15.6%。

2009 年 1 月 13 日 ,10000 名拉脱维亚人涌上首都里加的街头。受经济危机影响 , 目前拉脱维亚的失业率已达 10.4%。1 月 14 日 ,2000 多名保加利亚示威者聚集在首都索非亚 , 要求政府下台。1 月 16日 ,6000 多名立陶宛公民在首都维尔纽斯议会大厦门前示威。愤怒的人们打出了“阻止贫穷与失业”的标语。1 月 29 日 ,250 万法国示威者走上巴黎街头。1 月 30 日 , 失业危机来到了英国。日本的政局继续动荡不安,日本首相再度换人,但新首相麻生目前支持率不到 20%,开始进入执政末期。日本经济状况也风雨飘摇,虽然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但也无法改变步入经济衰退的命运。

与传统大国相比,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等“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当美欧日纷纷步入经济衰退、经济出现负增长时,一些新兴大国的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8 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望达到 9% 以上,而印度增速也可能达到 8%。2008 年上半年国际原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使依靠能源出口的俄罗斯大为受益,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不仅传统大国和新兴大国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且一些新兴大国的对外战略更具进取性。比如,2008 年 8 月 8日,俄罗斯出兵南奥塞梯,与美国支持的格鲁吉亚爆发武装冲突,并随后单方面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共和国独立,公开与美国叫板,坚决回击美国的北约东扩与在中东欧地区部署反导系统。对此,西方媒体惊呼“苏联帝国又回来了!”与此同时,金砖四国还举行了首次会晤,美国被迫同意召开 20 国集团首次金融峰会,新兴大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分量大大提升。我们再来看看现行的国际秩序。国际政治最原始的规则是所谓“丛林规则”,即弱肉强食,无法无天。但是,涂炭生灵、两败俱伤的战争教训,以及国家间经济上日益紧密的相互依存,催生了国际法、国际关系准则,以及逐步建立起来的国际组织、机制和规范。现行的国际秩序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和现存的全球合作机制然而无数事实说明,它已远远地落后于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严重的“国际机制赤字”。

例如,联合国改革的呼声很高但进展缓慢;多哈回合谈判失败证明世界贸易体制亟需修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力应付日益扩大的国际金融动荡;能源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的全球合作机制远未建立;国际人道主义干预的原则和规则争议很大;国际社会缺乏处理民族分离主义倾向的共识;各种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扩大,其行为需要纳入规范的轨道;八国峰会近年来邀请了 5

个发展中国家加入其中,但尚未形成有长远设想的、更具代表性的大国协调机制,应付日益紧迫的全球挑战。总之,全球治理的“赤字”越来越大,现存国际机制越来越难以应对新出现的全球问题,迫切需要改革或创新。否则,某些地区冲突、民族宗教矛盾就会失控,大国之间的合作就难以加深和持续,而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也将遭受更为严重的破坏。

2008 年初,美欧出于一己私利,漠视国际社会公认的作为国际法核心的主权独立原则,执意推动科索沃从塞尔维亚独立,引起世界的严重关切。更为严重的是,美国发明的“科索沃模式”随后就被俄罗斯在南奥塞梯冲突中效仿。俄罗斯单方面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这不啻是对美国的最大讽刺。国际法基本准则不断遭到一些国家的玩弄,这对现存国际秩序带来了严重挑战。

2008 年国际秩序的变革还体现在一些国际机制的调整提上日程。2008 年 12 月,在华盛顿召开了 20 国集团首次金融峰会,此次峰会的意义在于发出了改革现存国际金融机制的呼声并达成了众多共识,可以说是拉开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序幕。此次金融峰会的意义还在于,以前讨论世界经济和金融问题主要是西方 8 个大国聚集在一起后来演变成八国集团南北对话会,由西方八国邀请几个发展中大国对话探讨世界经济问题,但此次 20 国集团金融峰会召开表明八国集团的作用在下降,20国集团作用上升,而且 20 国集团可能逐步取代八国集团南北对话会,预示着多边体制的一种调整和变革。2009 年 4 月,20 国集团峰会将再次召开。

这些金融峰会,可以看作是重建新体系的萌芽。可以预期,这些会议的召开将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制约主导货币国家本币扩张,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与协调机制以及平衡国际收支格局,这将对未来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和全球金融格局产生

深远影响,为全球化向结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大国选择性合作与局部性对抗并存

2008 年,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大国的内政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给大国关系带来了一定影响。2008 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小布什进入执政最后一年,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在外交上想要有所作为的难度不言而喻。俄罗斯顺利完成最高权力的交接,梅德韦杰夫入主克里姆林宫,普京则转任总理,俄罗斯正式进入“梅普时代”。日本再次陷入首相宝座坐不长的轮回,福田康夫出人意料地辞职,麻生太郎登上舞台。欧盟虽然没有领导人更替,但近两年上台的新领导人如布朗、萨科齐等施政风格在 2008 年得以进一步展现,这尤其以萨科齐为代表。大国内政外交的变化与国际形势的风云突变牵动大国新一轮互动,并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美国因素对大国关系的牵动作用相对有所减弱,俄罗斯因素和中国因素成为牵动大国关系新一轮互动的重要方面,尤其是美俄矛盾成为大国关系演变的一条主线。新兴大国崛起的不同方式对大国格局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同样是在 2008 年8 月 8 日,中俄两个重要的新兴大国以不同的方式向世界展现了自己的对外形象:俄罗斯冷战后首次对外用兵,展现强势崛起形象;而中国则是通过成功举办奥运会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形象。但从另一方面看,新兴大国的群体意识在增强,相互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进一步机制化,如中俄印、中俄印巴(西)南(非)等的合作都在加强。这对提升新兴大国在大国互动中的地位和影响有积极意义。

二是传统军事安全因素在大国互动中的地位有所回归。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极地区、东欧反导系统以及北约东扩等问题上的矛盾都呈现出一定的军事色彩。俄罗斯加大了与美国针锋相对的力度,加强了与伊朗、委内瑞拉、古巴等历来反美国家的军事合作,引起了美国的疑虑。美俄关系中的军事色彩在 8 月 8 日的俄格冲突中更加突出,实际上成为美俄在冷战结束以后军事矛盾的总爆发,对未来美俄关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但总体而言,至少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美国和俄罗斯都无意重新回到冷战时代,较长时期内可能都将会处于一种“冷和平”状态。因为“冷战”对大家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三是发达国家的内部分歧和矛盾都在深化。发达国家并不是铁板一块,它们之间也有争吵和矛盾,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还在继续深化。近年来欧洲外交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导致作为传统盟友的美欧在发展理念、地区秩序以及国际格局等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不断加深。如在俄格冲突中,欧盟就有意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并没有追随美国加大对俄罗斯的压力,而是发挥了重要的调解作用。萨科齐主动赴俄罗斯斡旋,同俄达成了停火六点协议,引起世界广泛关注。在金融危机中,欧盟虽然与美国联手救市,但在金融体系改革中与美国的立场相左,表现出急于改革美国主导的现存体系的意图,引起美国的不满。“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金融风暴面前,欧洲竟比美国率先进入经济衰退,这让欧洲国家深刻地认识到,紧紧跟在美国的“牛仔战车”后面,唯其马首是瞻,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儿。

总的来看,2008 年大国关系风云变幻,但无论怎么变,一条主线没有变,那就是选择性合作与局部性对抗并存的态势没变。所以,2008 年大国关系虽然发生了诸多大事,但“斗而不破”的局面还是得以维持,这也将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常态。

世界经济步入下行周期引发国际社会反思

2008 年对世界经济而言是一个转折年,过去七年来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受到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开始逆转,以滞胀和金融危机为基本特征的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下行周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初以来,次贷风暴、美元振荡、粮价和油价飙升等交织互动,尤其是国际油价在 2008 年 7 月 11 日创下了 147.27 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引起全球局势紧张和通货膨胀。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继续发酵,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油价则出现暴跌局面,如今已跌至 30 多美元,下跌幅度达 70% 以上。此外,全球股市以及粮食、矿产等原材料价格也一路下跌。世界经济的这种巨大振荡震“晕”了世界各国。美国、欧洲、日本等纷纷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来稳定局势,投入了史无前例的救市规模,各国纷纷通过降息、注资、收购、破产等各种方式来挽救经济,各大国纷纷出台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

2008 年 10 月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 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布什总统随即签署生效。这是自上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政府制定的最大规模金融救援计划。7000 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开支总额,相当于每个美国公民为该计划单独支付 2000 美元。而奥巴马政府一上台,就提出了总额达一万亿美元的经济复兴计划,成为自二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计划。中国政府也公布了总额达 4 万亿人民币的大规模投资计划,并可能进一步出台一系列新的措施。

根据各种预测数据来看,西方主要经济体在未来 2-3 年内多将陷入衰退和低迷,新兴经济体虽然受到的冲击力度相对较小,但滞后效应可能会进一步显现,中长期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2008年 11 月 7 日,国际货币基金会 (IMF) 第一副总裁利普斯基 (John Lipsky) 警告,全球经济环境显著变坏,金融危机已蔓延至新兴国家,亚洲决策官员要保持高度警觉,面对本土经济增长“大幅放缓”,要灵活应变、反应迅速。随着金融危机影响向全球扩散,这个起源于美国、肆虐于欧洲的“幽灵”早已不仅仅徘徊在美欧大陆的上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它正飘洋过海,四处窥伺,一步步渗入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领域乃至实体经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变为横扫全球的经济危机,新兴国家也感受到凛冽的寒风:从资源能源大国俄罗斯到软件大国印度,从新兴东南亚国家越南、非洲经济龙头南非到拉美经济领头羊巴西,经济危机已经以不同的方式显露出其残酷的面孔。

韩国的情况是个典型的例子。“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许多韩国人觉得他们正生活在一场噩梦中。”《纽约时报》10 月 23 日报道“自从去年夏天投资者们撤离之后,韩国股票市场和货币价格下跌了 30 多个百分点,评级机构已经提高了对国家银行运行状况的关注度。这些情况很像十年前的可怕重演,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货币体系和经济曾经崩溃。”这可以看成许多正在面临金融危机挑战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缩影,即使韩国已经算是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市场,在这次突如其来的金融动荡中依然显得十分脆弱。

再看俄罗斯。俄罗斯是个高度依赖能源收益来支持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国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 年国际原油价格迅速从每桶 147 美元的历史高位急剧跌至每桶大约 40 美元,依靠“石油美元”拉动的俄罗斯“经济列车”,显示出前行乏力的疲态。俄财政预算是按照石油价格为基础制订的。油价每跌 1 美元,俄国国库就会少收 20 亿美元。跌到低谷的油价很可能引起财政赤字,这对经济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当初支撑俄罗斯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中巍然屹立的石油,而今却成为推倒俄罗斯经济的多米诺骨牌。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油价暴跌的双重夹击下,过去 10 年来保持高速增长的俄罗斯经济正在大幅放缓,2008 年 12 月俄罗斯经济同比萎缩 1.1%。经济放缓属于全球性现象,但俄罗斯经济下滑之迅猛令人尤感震惊。

据统 计,2008 年 11 月俄工业企业生产迅速萎缩,当月国内工业增加值与 10 月相比下降了10.8%,比 2007 年同期则下降了 8.7%。这种下降几乎涵盖了俄所有工业生产领域,而 12 月的工业生产更进一步萎缩。2008 年 10 月前,一直呈上涨趋势的俄罗斯楼价也一改涨势呈现大幅下滑。莫斯科楼价跌幅更高达 25%。与俄罗斯楼市同为患难兄弟的股市,主要指数累计跌幅已超过 7 成,居世界各国股市跌幅前列。据俄官方公布的数据,近几个月以来俄境内更是有 30 多万人丢掉了工作,总失业人数超过 500 万人。俄罗斯央行 2009 年 1 月 20日公布的汇价显示,1 美元兑换 32.9 卢布,创出1998 年卢布改值后的新低。与 2008 年 8 月创下的1 美元兑换 23.4 卢布的历史高位相比,卢布对美元的跌幅已经超过了 40%。工业下滑、楼市和股市重挫、失业严重……已成为俄罗斯当前国内形势的真实写照。俄罗斯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面前表现得“相当脆弱”,形势不容乐观。 可以说,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已经成了定局。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动荡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一系列反思。

一是对于当前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的反思,如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储蓄与消费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在经济繁荣时期被掩盖,如今纷纷浮出水面,值得各国深刻思考。西方民众不再迷信虚拟经济和虚拟财富,更加相信真金白银,对股票、债券、次贷产品等敬而远之,普遍感觉手中握有现金是最全、最放心的,以至于在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银行挤兑潮。西方民众也开始慢慢学习东方人的储蓄方式,重新认识中国式的储蓄消费理念。德国《债务观察》杂志就发出呼吁,倡导德国人彻底改变过度超前消费的美式生活,学过“中式生活”,变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为中国式的“先存后花”。

二是各国可能重新认识和评估全球化和它的负面影响,全球化进程有可能会有所放缓,一直伴随全球化发展的反全球化声音可能会继续增强。有的西方国家开始把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归罪于经济全球化,认为正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一些国家金融创新缺乏监管,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索罗斯基金等各种对冲投机基金大行其道,最终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反思全球化时,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开始寻求通过打反倾销战、设立高技术门槛、本国货币贬值、降息等方式限制进口、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变相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是,全球化不会也不可能因此而出现根本性的逆转,因为各国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已经达到了空前的深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已经形成。

三是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更加突出。美国一直引以为豪的新自由主义模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成为“罪魁祸首”,影响力和吸引力显著下降,引起国际社会对这一模式的怀疑和反思。与此同时,欧洲模式正在跃跃欲试,法国总统萨科齐兴高采烈地宣称,要对现行的资本主义模式进行重新变革。中国发展模式受到的关注度也在上升。但总体而言,模式本身并没有所谓优劣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之分。任何一种模式,都要看它是否符合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的国情。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模式只会更加多样化,世界不可能出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 周年大会上所讲的,“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国际社会对世界的反思也导致各国对现存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呼声再次高涨起来。主要的国家都希望在变革中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形势。欧洲在改革中表现尤其活跃和积极。以英法为首的国家期望重塑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所谓“新一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改革,而且极力拉拢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大国来支持他们的构想,目的就是要借此来重新赢得历史上的辉煌。而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也希望借改革来提升他们在现存秩序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可以说,围绕改革各方的神经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改革的压力将会进一步增加。但可以预国际形势:特点与看点

- -

料的一点是,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短期内不太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因为各方的力量对比并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各方之间的博弈仍然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亚洲国家局势不稳导致地缘政治复杂性上升

亚洲多国持续动荡应该是 2008 年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看点。泰国、巴基斯坦、泊尔、蒙古等等转型国家出现新一轮波动,而且出现了政局动荡、经济下滑和社会骚乱相互交织的现象。

泰国政局的动荡尤为引人关注。泰国的最近一次军事政变,发生于 2006 年 9 月 19 日,正在纽约出席联大会议的总理他信从此开始了流亡生涯。2008 年 1 月,人民力量党牵头组阁,被称为“他信代言人”的沙马出任泰国总理。2 月,反对派“人民民主联盟”走上街头,以沙马为他信的“傀儡”为由,要求刚刚上任的沙马辞职。5 月 8 日,“民盟”又一次组织起来,这一次声势更加浩大,他们包围甚至占据了总理府。9 月 2 日,孤立无援的沙马下令在曼谷实施紧急状态。一周之后,宪法法院裁定沙马担任公职期间主持电视烹饪节目“收取报酬”违宪,沙马被迫辞职。他信的妹夫颂猜继任总理之后,反对派又有了新目标,他们要求他信的“另一个傀儡”也下台。11 月 25 日,反对派更进一步,包围了曼谷两个机场。泰国军方也要求颂猜辞职。同样是孤立无援的颂猜下令在两大机场实施紧急状态。仅仅几天之后的 12 月 2 日,宪法法院以 1 年前的 2007 年 12 月大选“舞弊”为由,下令解散人民力量党,并判决包括颂猜在内的多名党内高官 5年内禁止参政。反对派再一次成功。12 月 15 日,泰国国会推选新总理,反对党主席阿披实当选,登上总理宝座。但这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他信支持者又开始闹起来,反过来要求新总理阿披实下台。泰国的局势直到现在都还没有稳定下来。长期的政治乱象给泰国政治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政治上,政府更迭不断,泰国政局难以稳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当中。在过去的 62年时间里,泰国经历了 20 次政变;而在过去的 3年时间里,3 任总理被逼下台。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泰国经济也被持续的政治动荡进一步拖累,旅游业等支柱产业都受到巨大影响。媒体对泰国未来的政治走势表示悲观。英国《金融时报》将泰国称为“亚洲下一个绝望之地”。

尼泊尔的局势也在 2008 年发生了历史性变化。4 月 25 日,尼泊尔选举委员会正式公布 4 月 10 日制宪会议选举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总共601 个席位中,两年前还被尼泊尔、印度和美国政府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前反政府武装尼共 ( 毛

主义 ) 共获 220 席,成为第一大党。登上执政舞台。2008 年 5 月 27 日 尼泊尔制宪会议正式成立。2008 年 5 月 28 日 尼泊尔制宪会议举行第一次会议,结束尼泊尔的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国王贾南德拉搬到加德满都西北面山林之中的纳加尔久纳宫,成为尼泊尔君主制淡出历史舞台的前奏。从那时起,贾南德拉的身体和精神一度很差。在失去权力的岁月里,贾南德拉曾成天呆在寂寞的宫中,时常呆呆地坐在那里,偶尔上上网,打发着百无聊赖的日子。但新生的共和国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局势的稳定还需要时日。除了亚洲一些转型国家局势动荡以外,一些所谓民主制度相对成熟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政局也不稳定。日本首相再度易人,接替福田康夫的麻生太郎一度支持率超过半数,但执政不久,民意支持率就一路下滑,2009 年 1 月份已经只有不到 20% 的民众支持率。麻生又再度面临自民党内讧和民主党逼宫的内外挑战,各方反对力量不断向他施压,要求提前大选,他的首相宝座能坐多久成为一个疑问。韩国总统李明博的日子也不好过,国内民众对他的不满不断上升,以至于因为是否进口美国牛肉这样一件“小事”而出现持续不断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要其提前下台,名望大打折扣。

此外,亚洲一些国家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塔利班在阿富汗开始重新活跃,势力日益壮大,并不断制造恐怖袭击。2008 年以来,阿富汗的形势相当严峻,已有 230 多名美国领导的联军士兵遭到阿富汗武装分子杀害,使得 2008 年成为从 2001 年美国主导的联军在阿富汗推翻塔利班统治以来伤亡最为严重的一年。目前,驻阿富汗外国军队的总数是55000 人,美国在阿富汗有大约 33000 人的兵力,超过联军总数的一半。而大约一半的美国部队在北约的框架下执行任务,主要部署在阿富汗东部,其他美军则在阿富汗各地从事“反恐行动以及平息当地人的叛乱”。2008 年以来,阿富汗发生多起恶性安全事件,造成重大伤亡,震惊世界。4 月 27 日,阿富汗举行阅兵仪式,发生了枪炮袭击事件。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以及政府官员、国会议会成员和众多外交官,其中包括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和驻阿富汗国际安全部队的美军指挥官均出席仪式。这次军事检阅仪式在首都喀布尔市中心举行,就在国歌演奏结束站立的来宾即将落座的时刻,突然枪声大作,遭到塔利班武装分子的枪炮袭击。卡尔扎伊安全脱险,躲过一劫。但在袭击中有至少一人被杀,另外有至少 9 人受伤,其中包括 2 名阿富汗国会议员。7 月 12 日,美军驻阿富汗士兵在阿东北部的努里斯坦省与塔利班武装分子激战,在战斗中,至少 9名美国官兵阵亡。这是自以美国为首的驻阿富汗联军展开最新一轮军事行动以来,一天当中美军人员伤亡最为惨重的事例之一。北约和阿富汗指挥官表示,自从 2001 年以来,2008 年 6 月是国际部队死亡人数最多的一个月。他们还指出,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战斗人员近来频繁发动袭击,特别是对阿富汗边境地区发动袭击。12 月 20 日,正在阿富汗访问的美国最高军事指挥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麦克 · 马伦上将在

首都喀布尔对新闻界宣布,美国明年将增兵阿富汗,到 2009 年中,3 万美军兵力将抵达阿富汗,这将使驻阿美军人数可能增至现在的一倍,以对付日益高涨的塔利班武装袭击活动。

此外,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不时滋事,与政府军的冲突时有发生。朝鲜半岛局势仍然难以稳定,朝核问题悬而未决,国际社会还围绕朝鲜领导人健康问题进行炒作,导致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继续上升。泰国和柬埔寨围绕柏威夏寺出现争端,几乎点燃战火。亚洲一些国家局势不稳的背后存在复杂的国际国内背景。一是受经济全球化尤其是 2008 年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一些国家的民生受到较大冲击,而领导者又执政不力,导致民众不满求变的心理不断增强。二是亚洲不少国家目前仍然处于政治转型的关键时期,内部政治、社会矛盾呈现多发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实施西方所谓“民主政治”,出现了一种“水土不服”的病状。三是亚洲许多国家内部宗教、民族等等矛盾一直以来都是错综复杂的,一些国家相互之间也长期存在领土纠纷,这些矛盾时常会爆发。四是不能排除西方一些国家渗透的影响,这些国家为了自身地缘政治利益,加紧插手一些国家内政,从而使局势更加复杂。

亚洲一些国家的动荡使得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更加复杂,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互动,各种力量加紧介入,世界对该地区的关注度在进一步上升。总体而言,这一地区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的基本态势,不会陷入失控的境地。

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中酝酿不确定因素

2008 年,长期以来作为世界动荡中心的中东局势总体比较平稳,主要热点问题有所降温。伊拉克安全局势相对而言,有所好转。美国和伊拉克签署美国在伊驻军地位协议,为未来驻伊美军的最终撤军定下了基调。美国和伊朗围绕核问题几度交锋,不时反复,但维持了“斗而不破”的局面,紧张程度有所下降,客观上为奥巴马上台以后两国关系的改善留下了余地和空间。巴以局势是 2008 年最富戏剧性的热点问题。直到年底之前,巴以之间局势都是相对平静的,以色列和有关国家关系也出现松动,同叙利亚进行了谈判,还同黎巴嫩真主党签署了换俘协议。2008年 12 月 26 日,在离新的一年仅有四天时间之际,以色列对哈马斯控制的加沙突然发动空袭,一周之后发动地面进攻,炮火与枪声中的加沙,处处是断壁残垣,处处是无辜民众的遗体,处处是被毁的家园与无家可归的难民,持续近一年的中东相对和平期,就这样被无情地打破了。空袭一周后,2009年 1 月 4 日,以军对加沙发动了地面进攻。无论从高层表态还是从行动规模看,以方此次“决心很大”,行动坚决,是有备而来。哈马斯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包括拉扬在内的数名高级领导人遇难,数百名武装人员丧生。以色列痛击哈马斯的小算盘,就是通过打击哈马斯,遏制伊朗崛起。和黎巴嫩真主党一样,哈马斯也被以色列视为伊朗的代理人。美国洛杉矶时报 1 月 4 日发表题为“在加沙,真正的敌人是伊朗”的文章,称以色列针对哈马斯采取的行动,实际是想对伊朗的扩张主义给予战略打击。以色列大军项庄舞剑,实际意在德黑兰。1 月 15 日,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已进入第 20 天,在国际社会强大的压力之下,以色列终于和巴勒斯坦达成停火协议。巴以虽然达成停火协议,但加沙局势能否就此进入和平轨道,依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美国政策是决定性因素。不管奥巴马政府唱得怎么好听,亲以色列的立场是绝不会动摇的。因为它的主要观众,是政治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内犹太人集团。他们有拆奥巴马戏台的本事。所以,在为拉拢犹太选民而发表的演说中,奥巴马对以色列和犹太人的吹捧,只能用“肉麻”来形容。这个美国外交痼疾无药可医这也就决定了美国将继续奉行“偏以”立场,在巴以冲突中拉偏架。

2008 年,朝鲜核问题虽然一波三折,但出现了令人欣慰的转机。6 月 26 日,朝鲜在推迟近半年后宣布提交核计划申报,并于该月 27 日炸毁宁边地区核设施的冷却塔。美国和朝鲜都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和妥协,使朝核问题的解决进程又朝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美国最终也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但美国和朝鲜之间的互不信任仍然存在,双方在如何解决朝鲜核计划申报的验证问题上又陷入了对立。12 月 11 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团长会未能就验证问题达成一致,美国宣布将“重新考虑”对朝政策。

2009 年 1 月 17 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前三天,朝鲜突然宣称要与韩国“全面对抗”。2月中旬,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开始对亚洲一些主要国家进行访问,这是奥巴马总统上台以来美国第一位高官访问亚洲。就在希拉里出访亚洲前夕,朝鲜除了与韩国签署的旨在停止敌对状态的所有协议,媒体又传出朝鲜要进行“大浦洞 2 号”导弹试射的消息,东北亚的紧张局势再度升温。专家分析,动机无非有几个:不满李明博政府上台后对朝鲜采取的一系列强硬外交政策,试图通过制造紧张气氛破坏饱受经济危机困扰的韩国经济,让对北方实行强硬路线的李明博政府吃不了兜着走。此外,朝鲜通过废除南北双方签署的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协议来证实自己是个核国家,更主要的是为了引起美国的重视。“朝鲜向韩国发威,其实是给奥巴马下马威,引起美国关注。”可以预料,朝核问题的完全解决仍须时日,但可喜的是,朝核问题毕竟有了重大进展,双方愿意继续进行对话,这就给最终解决问题带来了希望。

2008 年,令世人关注的伊朗核问题在战争威胁、外交谈判和经济制裁中徘徊不前,依然处于僵局之中。布什政府一直对外宣称,美国致力于以外交途径解决伊朗核问题,但不排除对伊动武的可能性。为了迫使伊朗放弃核计划,美国不向伊朗提出“一切皆有可能”的警告。《纽约时报》6 月报道说,以色列当月早些时候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极有可能是为打击伊朗的核设施作准备。消息一出,引起了伊朗的强烈反应。伊朗宣布要给予入侵者毁灭性的回击,对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基地实施报复行动,并打出手中王牌,即一旦遭袭,就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此后,伊朗也不断举行军演,以增强自身对抗战争威胁的能力,同时也给试图对伊朗采取武力行动的敌人以“警告”。观察家们普遍认为,美国深陷伊拉克、阿富汗战争泥潭,已经无力也无暇再承受另一场大规模战争,战争威胁难以奏效。尽管战争威胁一直存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待伊朗核问题主要采取的还是谈判鼓励和制裁施压相结合的“双轨”策略。6 月,欧盟负责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高级代表索拉纳向伊朗递交了美、英、法、俄、中、德六国提出的旨在解决伊朗核问题的复谈方案。方案中增加了一些经济等领域的鼓励措施,并建议伊朗暂停铀浓缩活动,以换取西方不再追加新的制裁。伊朗一直没有对此方案给出明确答复,只表示愿意以外交谈判解决伊朗核问题,但坚称不暂停铀浓缩活动是伊朗必须坚守的“红线”。此后,索拉纳多次与伊朗首席核谈判代表贾利利举行会谈,希望早日获得伊朗对新方案的积极回复。然而,伊朗拒不接受带有先决条件的谈判,坚持不越“红线”一步,使得外交谈判之路一时难以打通。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没有放松以制裁向伊朗施压。在过去一年中,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先后出台了两份针对伊朗核问题的决议,即第 1803 号决议和第1835 号决议。美国也单方面加强了对伊朗政府机构、军队、银行乃至个人的制裁,欧盟也加强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但这些制裁措施并没有改变伊朗

的立场,伊朗多次重申制裁不能阻碍伊朗获得核技术。美伊 1980 年断交后,伊朗一直受到美国的经济制裁,制裁对伊朗来说并不新鲜,伊朗也积累了一系列应对制裁的方法和经验。伊朗与西方“硬碰硬”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在核问题上,伊朗一直以软硬两手对抗西方压力。一方面,伊朗拒绝暂停铀浓缩活动,与西方“唇枪舌剑”,并大搞军事演习;另一方面,伊朗又一直对外作出愿意与西方谈判的姿态,同时多次表

示愿意继续同国际原子能机构保持合作。伊朗的策略目前看来取得了一定效果,伊核问题一直处于胶着状态,为伊朗发展核计划赢得了时间。美国大选后,当选总统奥巴马在解决伊朗核问题上被寄予厚望。奥巴马认为,通过外交手段与伊朗领导人直接接触,比单纯加强制裁更有利于解决伊核问题。这与布什政府宣扬“伊朗威胁论”,拒绝与伊朗面对面谈判的态度有很大不同。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致电祝贺奥巴马当选,也被外界看作伊朗愿意同美国接触的信号。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对伊朗政策毕竟具有延续性,奥巴马就任总统后也未必会从根本上发生改变。11 月 18 日,奥巴马领导班子通过专门网站宣布,下届美国政府“将对所有国家,不论友敌,开展不设前提条件的、坚定且直接的外交”。但同时强调,将“以实在的激励措施和压力做后盾”,以防止伊朗获得核武器。

由此看来,美国对伊政策将出现何种变化、伊朗又会如何回应成了影响伊核问题未来走向的关键。相对两大核问题而言,其他地区的热点问题总体保持了平稳态势。美国和欧洲虽然推动起诉苏丹总统巴希尔,指责其在达尔富尔地区犯下种族灭绝罪刑,继续加大对苏丹压力。大国在津巴布韦问题上也加强角力,中国和俄罗斯联手否决了美国提出的制裁津巴布韦的草案。总体而言,这些问题并没有扩大化和恶化,处于可控态势。

热点问题总体平稳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是由于地区热点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美国忙于国内大选,再加上金融危机和伊拉克、阿富汗等问题的牵扯,使美国在应对热点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 2008 年是小布什执政的最后一年,多数地区热点国家如朝鲜和伊朗基本上都是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在美国新政府上台之前不急于解决问题。三是大多数热点问题都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日益涉及到各方的切身利益,让步和妥协的难度都在增大。

2008 年国际安全形势中一个重要的看点是全球反恐形势的新变化。2008 年恐怖活动多发地带的中东地区局势相对平稳,伊拉克重点转向战后重建,极端组织的自杀性恐怖袭击相对减少,而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中南亚国家的恐怖主义显得十分活跃,塔利班死灰复燃,基地组织始终无法剿灭,而 2008 年 11 月在印度孟买发生的连环恐怖爆炸事件,造成近 200 人死亡,被称为印度历史上的“9·11”。全球恐怖主义呈现东移的趋势。从美国全球反恐战略来看,由于伊拉克驻军期限已经到期,美国上下都要求尽早从伊拉克撤军,但美国为了继续实施其全球反恐战略,有意将反恐中心东移至阿富汗等南亚地区。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融合和磨合同步增强的新阶段

2008 年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是大事不断的一年,其中既有难事,也有喜事。在这一年中,中国发生了年初的雨雪冰冻、“5·12”汶川大地震等各种突发自然灾害,经历了“3·14”骚乱事件,同时也迎来了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升空以及首次太空行走等历史性大事。

在各种大事、难事和喜事中,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经历了起伏曲折,国际舆论环境也呈现大起大落的态势。面对严峻的内外环境,中国人民上下一心,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困难,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和地位。

2008 年,可以说世界的“中国观”和中国的“世界观”都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世界的“中国观”更加客观和全面,中国的“世界观”则更加成熟和理性。北京奥运会是中国与世界关系进入一个历史性新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使中

国与世界的融合进一步加强。北京奥运会的井然有序,开幕式的美轮美奂以及近 200 万志愿者的微笑等都使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综合国力的巨大发展,展示了中国和平、开放、进步的良好形象,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活力。中国在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时候也更加自信和从容。如中国在应对汶川大地震后表现出了开放的自信,积极主动接受外部援助,国内的民间组织和个人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受到的关注再度上升。世界各国纷纷希望中国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 2008 年,通过奥运会、俄格冲突以及金融危机三件大事,世界对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关注也更加迫切,世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事实也已经基本接受。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西方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的疑虑和不适应感也在上升。奥运前后,西方一些国家和势力借奥运会火炬传递以及抵制奥运会开幕式等,给中国制造麻烦,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能够按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充分暴露了国际上的一些人和势力仍然是在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尤其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这种势力还可能会进一步壮大,这与当今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是不相符合的。

2009 年国际形势的五大看点

展望 2009 年,今年国际形势中出现的几大趋势将会继续发展,同时一些新的问题可能还会进一步出现。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加以关注。

第一个看点是金融危机将会如何发展? 2008年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年,2009 年这一危机是否还会进一步深化,是否会向更大范围蔓延,是否会向更多领域扩散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围绕金融危机的种种发展趋势,国际社会是存在一定争论的。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还远未见底,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上升,可能引发第二波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第二轮衰退”。但也有观点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在2009 年下半年见底,因为各国都投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些刺激措施将可能在下半年逐步见到成效,主要国家可能会进入复苏通道。无论各方观点如何,至少在目前来看,金融危机并没有见底的征兆,相反有向社会领域蔓延的趋势。最近美国和欧洲公布的数据显示,美欧失业率在继续攀升,美国 12 月份的失业人数创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当前围绕金融危机出现的一种新动向就是主要经济体都希望率先走出危机,争取在国际经济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对于哪个国家会最先复苏,国际社会也存在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美国的金融体系整体架构仍然健全,而且它的自我调整和复苏能力超出人们的想象,加上奥巴马上台后可能着力抓经济,美国经济最先复苏的可能性很大,其次才是中国。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最先复苏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促内需的 4 万亿元人民币投资计划已初成效,在 2009 年下半年情况将会大大好转。总的来说,围绕金融危机的种种争论反映出 2009 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空前突出。不管今年金融危机是否会见底,也不管美国和中国谁会最先复苏,金融危机在 2009 年都将成为各国关注和着力应对的头等大事。今年,国际社会还应关注金融危机的多方面影响。金融危机的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走向、国际格局演变、各种国际社会思潮以及各国政局和社会稳定等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和冲击。这些问题将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和持续关注。

第二个看点是国际体系改革将如何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 2008 年实际上已经拉开序幕,2009 年 4 月 20 国集团将在伦敦再次召开金融峰会,可以预料围绕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争夺将会更加剧烈。此外,全球多边贸易进程的推进值得关注。当前,金融危机使一些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但各方对多哈回合的期待仍然很高。2009 年,多哈回合谈判很有可能会重启,围绕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各方将展开新一轮博弈,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可能会进一步深化的背景下,这种博弈可能会更加激烈。有关气候变化的《后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在 2009 年也将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为《京都议定书》协定将到 2010 年失效,如果今年各国不就《后京都议定书》达成协议的话,意味着国际气候变化领域将面临一段时期的“机制真空”。2月份联合国将召开安理会改革的政府间谈判,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也可能会再次被提上日程,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总的来说,2009 年对于国际体系改革而言又将是十分重要的一年,在金融体系改革问题上出现实质性进展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以此为突破口,其他领域的改革压力也将更加突出。

第三个看点是奥巴马新政府政策如何调整?奥巴马在竞选期间的言论已经基本勾勒出了其总体思路。奥巴马在入主白宫后将会更加顾内,主要的精力将会放在振兴国内经济上,目前奥也正在推动国会尽快通过其近万亿美元的经济复兴计划。在外交上,奥巴马相比布什时期将会有所调整,会变得更加务实和灵活。反恐重心将逐步从中东向南亚转移,尽快推进从伊拉克撤军进程。在处理大国关系上,将更为重视协调与合作。在应对地区热点上,将重视直接对话和谈判。2 月 6 日,为期三天的第45 届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在德国慕尼黑开幕。包括法国总统萨科齐、美国副总统拜登、德国总理默克尔、波兰总理图斯克等在内的 300 多名政要及安全领域专家出席会议。代表美国出席的副总统拜登在当天的会议上发表演讲,首次阐述了奥巴马政府伊朗施压、孤立伊朗。奥巴马的政策调整对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奥巴马的政策调整能够如愿推进仍然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一些制约因素。如加沙冲突导致的中东局势再次恶化就将对奥巴马战略东移带来挑战。

第四个看点是地区热点问题如何发展演变?就朝核和伊核两个核问题而言,在美国面临的整体外部环境仍然严峻的情况下,奥巴马政府难以出台对朝鲜和伊朗更为严厉的措施。实际上,奥巴马在竞选期间已经表示将会寻求与朝鲜和伊朗进行直接对话。但这其中是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奥巴马在这些问题上必然会面临国内强硬派的压力,而且朝鲜和伊朗国内政局也可能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些因素都有可能使局势再度复杂起来。对于其他地区的热点问题而言,如果金融危机继续深化,并向政治社会领域蔓延,在 2008 年持续动荡的国家如泰国、巴基斯坦等形势将难以出现根本好转。

第五个看点是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否会继续增强?目前来看,恐怖主义在南亚的活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美国也有意加大在南亚的反恐力度。但南亚的情况一直比较复杂,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宿敌关系一直比较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恐怖主义制造事端提供了机会。印巴关系如果持续紧张,对南亚反恐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消息。阿富汗的情况更加复杂,“塔利班的势力经过一段时期的低迷后,已经在重新壮大,美国将向富汗增兵,可能会再次陷入一个泥潭,这可能会进一步刺激恐怖主义的活跃。可以说,除了金融危机,恐怖主义在2009 年仍然是国际社会要密切关注并切实加强合作。

上一篇: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下一篇:时事报告内部稿( 总第 23 期 )

关闭